关于杨修凯的个人事迹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5日 来源:宣传科 阅读次数:

不负韶华 脱贫攻坚有我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 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改写郑板桥的《竹石》一诗,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2015年,我有幸被组织选派去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5年的一线扶贫经历,让我对习主席的这首诗有了切身真挚的理解,我在黄土地的厚实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带领乡亲们改变生活村貌的同时也在一步一行中增加了生命的广度、深度和厚度。一路走来,感慨万千: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中国人几经磨难和变迁,迎来盛世复兴,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在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舞台上书写青春。感恩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让扶贫路上留有我的足迹。                                ——杨修凯

 

被“嫌弃”的初相识

2015年9月,时任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人事科长的我,听从组织安排到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担任第一书记。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到不通硬化路、没有路灯的小山村里工作和生活。而那个小山村,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一贯的认知:看不见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没有瓜果飘香的喜悦,展现在眼前的是满脚的泥泞和漫山的荒草,以及留守老弱妇孺无望的眼神……那一刻我在想,假如贫困是一种疾病,而我是一名医生,要做的就是将我的“战场”从医院转到“田间地头”,我一定会帮乡亲们摘掉这“穷根”。

虽然内心立下“豪言壮志”,但入村第一天的情景却结结实实泼了我一头冷水。医院党委书记兰江同志带领财务科科长翁海波、总务科科长吴洋齐、办公室主任唐欷柯送我到新平村报到,但这看似高大上的“阵容”并没有让新平村村委会成员感到一点慰籍。相反,在对接会上,村支书苏文说:“以前看电视里播‘第一书记’节目,特别羡慕,当听说我们村也将安排第一书记,大家高兴了好一阵,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杨修凯’是个女的。”

淳朴的村干们,对我这个很男人的名字耿耿于怀,嫌弃得也很直白。当时的场面很尴尬,他们将失望、无奈和不屑都通通写在脸上,没人能做到“笑脸相迎”。他们都在为“组织选派给百济镇七个第一书记,却把唯一一个女的分配给新平村”而愤愤不平,毫不掩饰地低头交流:“新平村真是个被政府遗忘的小山村,还脱啥贫,都是来镀镀金走走过场的。”

对接会就这样在村干们不太信任、不太友善的氛围中进行着。村委办公室的墙上,镶嵌着一幅金闪闪的“为人民服务”的匾,治保主任余文清指着那块匾说:“既然你们来扶贫,就帮我们修两条路吧。修完这两条路,我们就送这么大的匾给你们,然后你就不用来了。”

那时的我,感觉比他们更委屈。因为我不仅精心打扮了一番,还准备了就职讲话的腹稿。更加揪心的是,为了驻村,我不得不将时年才三岁多的女儿送到爱人部队旁的幼儿园,准备在这没有围墙且破破烂烂的村委会里工作和生活两年半……而且从“门当户对”的角度,我好歹也是三级甲等医院的人事科长,不应该被这个小山村嫌弃才对。

我的心开始动摇了,甚至打起了退堂鼓。送别兰江书记一行人上车返程时,我弱弱地问:“书记,还能换人吗?他们不喜欢我。”兰江书记笑着鼓励我:“记住锋耀院长离行时对你说的话,我们相信你行。”在来之前,我问送行的吴锋耀院长有什么需要交代,他说,对老百姓好点,别怕,在任何岗位上只要你用心、用情、用爱去工作,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医院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和娘家。

车子缓缓驶出村委,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下来。但一瞬间的沮丧过后,面对眼前真真切切的贫穷和期待,我知道,未来的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新平村的一切,都将与我紧紧连在一起。

从普通“村民”做起

新平村户籍人口共有855户3460多人,2015年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263户1159人(其中含2014年46户187人,2015年67户303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7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常住在村里生活的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的村民。全村以种植传统甘蔗和稻谷维持生计,缺少生机和活力,且处处写满“贫瘠”。

2015年10月,全区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开始了。我因为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生活经验,又听不懂方言,工作千头万绪却无从下手。

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先改变自己。我决心从一名普通的“村民”做起。开始的一段时间,我每天拉着村干跟我进屯入户走访,但发现村民们对我不理不睬,根本无法谈心。他们普遍认为:一个城里来的女同志,只是来村里走走过场罢了,什么也做不成。

为尽快融入群众,我从最不信任、最不爱搭理我的那部分村民入手,找准他们的生活规律,有意接近他们。我发现,他们常常聚集在小卖部聊天,我就天天去小卖部随便买点东西,借机称“哥”道“姐”和他们拉拉家常;发现他们在猪肉摊聊天,我就以买猪肉为借口,抱抱他们的孩子,帮忙干点小活。一来二去,我终于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可以愉快地交流。

但这样还是离乡亲们不够“近”。村委副主任麦小梅问我,书记你种过田吗?你知道一亩水田能收割多少稻谷吗?你知道一斤稻谷能打出多少斤米能卖多少钱吗……这几句话问的我哑口无言,于是我决定利用村里的闲置地亲自种植1.5亩水稻和0.5亩蔬菜,既能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也能解决驻村生活问题。

为种好水稻和蔬菜,我虚心向村委干部和村民请教种植技术,一来二去,我与他们熟悉并亲近起来。村民们每每路过我的田,都会停下脚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杨书记你的水稻要喷药啦”“你田里的草多了,水也多了”“水稻长得不错哦”等等,他们没想到,这位城里来的女书记不仅住在村里,还能自食其力。

到了水稻收割的季节,我的田边意料之外的热闹,围观的人比干活的人还要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给我纠正镰刀的拿法,几个村民还不停给我做示范:如何割不伤手,如何绑不松落,如何摆放便于晾晒……虽然很累,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我也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村民们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亲人,有的称我“干妈”、有的称我“女儿”、有的称我“大姐”……我们就像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我终于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后来,我一边和他们联络感情,一边深入他们的生活。入村不到3个月,我就走遍了全村所有农户,把村里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变村公“锁”为村公所

村里人总把村委会称为“村公锁”,是的,锁头的“锁”。很多人反映:到村委办事要看干部的脸色,而村干们对我说最多的一句话是:农村很复杂,你从城里来,很多情况你根本不懂。

我的确不懂,但我始终认为“为人民服务”的牌匾不是摆来看的,是对我们的提醒和警示。我要让这五个字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新平村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开会议事难、工作开展难,群众不支持、不买账成为常态。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党组织是村民们的“主心骨”,但如何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我感到压力很大。

我问苏文支书:“评选村党组织最高是几颗星”。支书说:“是五颗。”“那我们就努力拿到五颗星。”支书瞟了我一眼说:“书记,咱就别瞎折腾了,整个城区都没有几个村评得上五星,你就先努力摘下软弱涣散党组织就行了。”但我知道,只要建强村党组织,脱贫攻坚就有保障,我决定把抓好支部建设作为首要工作。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我深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作用。我坚持每天住在村里,带领班子成员每天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解决问题,引导班子成员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同时,充分倾听并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制度。

根据村民喜欢聚在村口大榕树底下聊天、议事的习惯,我们开设“榕树根大讲坛”,每月邀请帮扶单位领导、镇包村干部以及村里的老党员讲党课讲故事,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人心凝聚起来。

我还带领全村党员开展“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树形象”活动,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结穷亲、带头献爱心、带头讲政策、带头守纪律、带头解难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村里“两委”换届,我在村里组织开展“三培”活动,把6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2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3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结构改善了、力量加强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出来了。

我们还成立了新平村“五人议事小组”,而我作为组长坚持定期召开五人议事小组会议,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及时解决棘手紧急的问题。

或许是风雨无误的坚持感动了他们,也或许是每一个承诺的兑现给了他们信任与信心,慢慢地,村干们对我从不理不睬或是大声顶撞,变成认真记录、快速执行。村民们的窃窃私语由“村里那个条件,她能住吗?”“看她能坚持多久?”变成“她真的住在村委哦!”“她来真的哦。”

这一年里,也因为有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村委会无论从办公条件还是基础设施都焕然一新。村民办事每次都不会“扑空”,老百姓心底有了希望也有了奔头。2016年,新平村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还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党支部。如今,到村里开个会、找个人、办个事,非常方便,老百姓纷纷点赞。群众都说:有支部领导、党员带头,大家就有主心骨。

每每看着挂在墙上的“五星级”党支部牌匾,那金光闪闪的五颗星,我的心就暖暖的。有些语言无声,却更能给人力量。

修条路直通百姓心里

秋雨寒凉,住在农村体会至深。一个寒气逼人的清晨,村委副支书黄长建急匆匆跑上楼问:“书记,你今天有空吗?我们屯的村民们说无论如何今天请你到坡里,他们在坡口等你。”我本能地紧张起来,忙问:“出了什么事”。他说:“没出什么事,是修路的事。”我这才放下心来,因我们村是黄泥山,一到雨天泥泞难行。我犹豫:“今天下雨,改天去不行吗?”他说:“你要是不去,他们就来村委找你了。”

随后,我坐着黄副支书的摩托车艰难绕行1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后才到那伦坡。车一停下,村民们就围过来:“书记,你是不是感受到了我们坡的路有多艰难?”“如果能打通一条硬化路,到村委学校只用3公里,以后出行就不用再绕行10多公里了。”“您看,即便发展产业,这样的路也运不出去啊。”“看到这样的路,女朋友都吹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全是路。

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大姐说:“雨天,孩子们去上学,脚上总粘着厚厚的泥,怕同学嫌脏,就到水龙头底下冲水。夏天还好,可这么冷的天,水太凉了……”随着大姐的哽咽,身为母亲的我,眼睛也湿润了。

“一定要修好这条路,这条路通了,我与百姓之间的心也就通了。”我暗下决心。2016年,除了参加一些奠定产业基础的“展销会”“项目推介会”,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新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那一年,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成语俗语更深的含义和重量。白天走访、调研、开会,晚上还要仔细研读各工作队上交的材料,经常要凌晨两三点才睡觉。那段时间,我经历过“鸦雀无声”的寂静,体会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迎接过“东方泛白”的曙光,甚至为了修路的一些手续问题,对交通部门领导“围追堵截”……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底新平村19条村道全部硬化畅通,总长24.3公里。

也是在那一年,经过多方筹资协调,我们还修建了1个污水处理设施、1处公共服务设施、8个篮球场、7个小舞台,完成了86户危房改造,发展了2项村集体经济产业, 争取到资金25万元,对村委办公楼进行了维修,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那伦、玉迫两个屯的小学生上学,由原来走十多公里,变成通路后的三公里路程;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老百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留下痕迹。很多次,村委会的办公桌上,都留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开始我以为是办事的村民不小心遗落下来的,却等到很晚也没人来取。村干部告诉我说:“那是老百姓送来给杨书记您的。”我内心一片温热,吴锋耀院长的话犹在耳边:只要用心、用情、用爱做事,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则会回报以真诚。是的,我深深感受到了。

此时,再去动员村民征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或者自主发展产业,他们已由原来的不信任不理睬变成一呼百应。原来,打通小山村连接外面世界的路,也连通了我与乡亲们心间的路。有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皆因真情的付出而填平。而这种信任与拥戴,为新平村接下来发展“以短养长”的种养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刚入村时,我下定决心要用半年时间学会当地土话,以便与他们无障碍交流。结果,两年过去了,令我感动的是,村民们为了迎合我,无论老幼都普及了普通话。现在想来,“人心齐,泰山移”确是真理。

让土壤中焕发“乡愁”的生机

第一书记的时间仿佛永远是不够用的,即便每天工作到凌晨,还是有好多事做不完。每每思念女儿,就会让爱人送女儿“逃课”来看我,来村里住的时间多了,四五岁的小孩子,竟然懂得了“两不愁三保障”。有一天,女儿很认真地说:“妈妈,我要有魔法该有多好,那我就会变很多钱,村里有钱了,变漂亮了,妈妈就可以回家了。”我把女儿揽在怀里,眼睛热热的。

而经过一年来的朝夕相处,淳朴善良的村民们俨然已成为我的亲人,“带领他们脱贫”已不只是组织交给我的工作,而是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要让新平村充满春华秋实的喜悦,要让返乡省亲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记住“乡愁”。此时,再听习总书记提到“乡愁”时,我已经有了不一样的体悟。乡愁是什么?是来自家乡的色彩和充满生机的回忆。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致富就是无源之水。因为邕宁区是泥土山,土地较多,如果能引进大一点的企业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不仅在保护生态的情况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在思想和文化上有所提升。那段时间,只要有招商会我都去参加,有企业来考察,不管是周末或是节假日,我都热情接待。不到两年时间,我的车子行驶里程从刚入村时的5000公里陡增至11万多公里。

只要踏实走过的路,都会留有足迹。经过多次考察,广西凯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定在新平村建设金香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园,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有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拥戴,号召他们流转土地的工作异常顺利,但丈量土地的过程却异常辛苦。因为对企业充满戒备,每丈量一寸土地村民们都要求我到场。就这样,为顺利流转土地,我一步步丈量了一千多亩的山地丘陵,原本白皙的皮肤愈发黝黑,像换了一个人。

值得欣慰的是,新平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像换了一个村,土壤中散发着勃勃生机。

一天,我正在看材料,村委副主任麦小梅找我说,几个返乡青年在会议室等我,要找我聊一聊。我走过去一看,十几个年青人在那里大声讲本地话,我本能的反应是——他们是来上访的。我怕招架不住这阵式,赶忙跑回来找驻村队员随我一起进去。经过沟通,我才知道,因为有企业入驻,道路畅通,年青人准备返乡创业了!

这真是一个大好消息。新平村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返乡青年不仅对新平村有深厚的家乡情缘,同时也能把外面学到的先进理念带回来。我当时就表态,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落实扶贫政策,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那一天,大家都很兴奋,讨论出很多致富产业,包括奶水牛养殖、绿头鸭养殖、金香柑种植等特色种养殖合作社。

为支持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青人向见康把合作社工作落到实处,我不仅拿起笔秆为他们写项目策划书,还帮助他们跑贷款,办理各种证照。后来,很多媒体记者夸赞我是村民们的“公仆”,但我却从未将这样的字眼与我联系在一起,毕竟我只是做了每一个第一书记该做的事。

如今,新平村在金香柑种植和肉牛养殖两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已焕然一新。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既可以收取土地租金,又可以到企业打工,同时加入合作社还有分红,再也不用操心“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随着返乡青年越来越多,新平村建起了奶水牛返乡创业基地,形成了一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当整齐的果林里开出泛白的小花,我就在想,其实老百姓的心就像这一块块田,你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在这里,不得不感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这个强大的后盾单位,就像吴锋耀院长所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扶贫,是全院1000多个职工陪你一起扶贫。”院里从“人财物”的支持到情感的支持,从整体帮扶到个体帮扶,始终与我同在,让我在工作中内心强大、充满自信。

难忘的相逢 永远的亲人

北京妇女报的记者徐旭在村里采访时曾开玩笑说:“杨书记,和你在村里转好有面子。”因为原本忙得不可开交的村民,一看到我就热情打招呼甚至邀请去家里吃饭。很多交集,身在其中时并没有很深的感悟,但当那段时光成为回忆时,才忽觉: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啊。

 2016年7月14 日,我在查看贫困户档案,发现这一天正好是凌梅英的生日。凌梅英这个小姑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记忆。

那是在入户调研阶段,我开着车忽然不知道去路,正好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牵着牛的小姑娘,就问她到屯佃坡怎么走,她很热情地说:“我知道,我知道。”问她为什么没去读书,她遮遮掩掩没有回答。

到了屯佃坡,小姑娘特别热情,带我们一户一户走访调研,当走到她家时,我惊呆了:她家房子破败不堪,室内更是一贫如洗。小姑娘红着脸不知说什么,住在隔壁的大伯告诉我们,小姑娘叫凌梅英,时年16岁,多年前父亲不幸病逝,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消息。姐弟仨人不幸成为孤儿,梅英辍学后帮大伯放牛,弟弟妹妹在读小学五年级。

看着生活艰难却依旧活泼可爱的梅英,我的心陡然沉重下来,第一时间将三个孩子的情况汇报给后盾单位的领导,希望得到资助。医院立即决定给他们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费,同时出资4万元再加上政府补给的危房改造资金为姐弟三人建了一栋遮风挡雨的新房,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着落,有了温暖的家。

看着梅英的档案,我心想:“应该去给她过个生日。”于是让正在镇里办事的同事替我买来生日蛋糕,准备晚上和几个驻村队员为她过生日。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吃上生日蛋糕的三个孩子都哭了。梅英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吃到生日蛋糕。”然后,她就抱着我问:“我能叫你干妈吗?”身为四岁孩子的母亲,我当场泪崩,几个驻村队员也流下了眼泪。

有些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关心,对于他们却弥足珍贵。至此,我的生命中多了三个叫“妈妈”的孩子。每年去给梅英过生日和吃年夜饭,也成了我们彼此最温暖的时光。

而新平村的每一个人,也由开始第一书记对老百姓的关心,慢慢演变成一种亲情的惦念。甚至已到新单位任职,我还会不知不觉把车开往去新平村的方向。

如今,虽然已经离开新平村,但四年多来,我每年都坚持与新平村的5个五保户及6个孤儿一同吃年夜饭,给他们发红包、买礼物,燃放烟花炮竹。正如吴锋耀院长所说,我们的坚持就是对新平村无声的鼓励,希望他们从此邻里之间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希望尊老爱幼的传统在新平村得以更好的传承。

有一次电视台来采访,村干部告诉我,60岁的治保主任余文清接受采访时哭得像个孩子。他说,没有杨修凯,就没有新平村的今天。而其实是我更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懂得珍惜和努力,让我懂得我们“大国扶贫”的真正意义,让我更加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隽永的文字回顾他的知青岁月,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的扶贫干部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无法比拟,但回首与土地、与农民朝夕相处的那段时光以及对心灵的洗礼,都是生命中最难忘的成长经历。

如今,新平村不仅道路畅通、新居林立,同时还拥有金香柑种植和肉牛养殖两大主导产业,更为欣喜的是,原来在外务工的年青人纷纷返乡创业,他们正在以年轻人的朝气撑起了新平村的未来。而此时,再回过头来再看自己所受过的苦流过的汗,却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幸福!

“书记,柑橘熟了,你什么时候回来!”“书记,我儿子结婚,你回来吗?”“书记,常回来看看。”每每接到这样的短信,内心都是暖暖的。我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个叫新平村的地方,因为那里始终有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COPYRIGHT © WWW.NN4YY.COM 2024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桂ICP备10004427号-1 国际互联网备案号:45010202000039

技术支持:八桂健康网

地址:南宁市兴宁区长堽路二里1号

急    诊: 0771-5656520

医 务 科: 0771-5624928

导诊服务台: 0771-5668235(上班时间:
上午08:00-12:00,下午14:30-17:30)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专家团队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科室

报告查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