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健康科普>内容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及预防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4日 来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阅读次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冠肺炎, COVID-19) 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通过积极防控和救治, 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局部暴发和少数境外输入病例。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新冠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传播途径

 新冠病毒传播方式一: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包括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呼气等等都会喷出很多病毒,这种方式病毒量传播多,近距离人很容易被感染。

          

wps1.png

 新冠病毒传播方式二: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wps2.png

 

 新冠病毒传播方式三: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临床特点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新型肺炎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wps3.png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COPYRIGHT © WWW.NN4YY.COM 2024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桂ICP备10004427号-1 国际互联网备案号:45010202000039

技术支持:八桂健康网

地址:南宁市兴宁区长堽路二里1号

急    诊: 0771-5656520

医 务 科: 0771-5624928

导诊服务台: 0771-5625823(上班时间:
上午08:00-12:00,下午14:30-17:30)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专家团队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科室

报告查询

微信公众号